面对孩子的攻击性,家长该怎么办?

点赞
分享

复制链接

微信扫一扫

儿童心理

一、什么是攻击性?


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,往往会采取一些负面行为发泄情绪,比如:毁坏物品、骂人、打人、抢玩具等。

 

遇到这种情况时,家长往往会采取明令禁止的做法,通过“命令”的方式抹杀孩子的个性。但是很少有家长会思考:人类为什么有攻击性?攻击性有好处吗?

 

二、探讨对“攻击性”的不同理解

 

有的孩子长大后会呈现出过度忍让、卑躬屈膝、阿谀奉承的性格。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,孩子在0-6岁的时候,攻击性被压抑了,丧失了自我;而有些孩子在面对领导或者朋友的时候,会表现出不卑不亢的状态,这种状态其实是需要攻击性来支撑的。

 

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,人生的每一个抉择,都需要攻击性的参与。我们往往认为人生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理性算出来的,但是当“理性脑”和“情绪脑”失去连接的时候,我们无法做出任何决策。

 

因此,“攻击性”对于孩子不卑不亢性格的养成以及决策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家长在孩子0-6岁期间消除了孩子的攻击性,也就消除了孩子的本性,他/她可能永远会活在别人的眼光中。

 

三、家长该怎么做?

 

1.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守这样一个准则,即“家长要做孩子的情绪容器”,孩子出现任何情绪,家长都要接得住。

 

2.家长要搞清楚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。比如:孩子打人是不对的,但是他/她的愤怒是不是先要被大人理解。

 

四、小结:如何看待孩子的攻击性

 

1.      认识到“攻击性”是人的本性,家长不要畏惧孩子有攻击性。

2.      家长要看到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动机

3.      家长要蹲下来和孩子一起面对孩子的情绪,接纳孩子的攻击性,保留孩子的本性。

 

家长答疑:

 

问题一:

浩浩妈妈:孩子在家会摔玩具,有时候还拿着玩具打人。

唐歌:那妈妈有没有想过孩子是怎么想的?

浩浩妈妈:可能孩子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。但是我们不敢教导他,怕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。

唐歌:首先我们情绪都是要被接纳的。无力感是人类非常正常的情绪,觉得自己无法搞定一件事情。所以我们要把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分开。在情绪层面我们要接纳,行为层面可以引导一下。

 

问题二:

贝利妈妈:我们要不要让孩子学习儒家思想,接受国学教育?会不会抑制孩子的“本我”?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会不会有影响?

唐歌:国学是好东西,是一定要传承给孩子的。但是我们不要把规矩踩在人性之上,这是我心里的一条线。但是国学的韵律感、美感是要让孩子感受的。中国有句话叫“好书不求甚解”,要先让孩子读,培养语感。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既有本心,又有美的东西。但是孩子有可能会用本心来评判国学,这个是我们教育的目的。

 

问题三:

启启妈妈:孩子哪些野性行为是可以被允许的?

唐歌:你说的“野性行为”是指你认为孩子很过分的一些行为?

启启妈妈:对。难道是现在社会对孩子要求变高了吗?只要孩子稍有一些过头的行为,别人就会说“你看这个野孩子”,搞得家长很没面子。

唐歌:你认为自己很没面子,所以就把孩子摁在那儿了,告诉他不许做。

启启妈妈:对。

贝利妈妈:对,直接给一个“熊孩子”的标签。

唐歌:很多有魅力的人,他们的“魅力”和“野性”很有关系,比如创业者,他们的内心都是带着“野性”的。

启启妈妈:我理解是这个人有干性,风风火火的。

唐歌:对,有干劲,敢于突破条条框框。怎么突破呢?就是条条框框不在我的野性之上,我有评价条条框框的权利,相信自己的感觉。这种统称为“野性”。野性是一定要被保留的,但是行为可能会被约束。

启启妈妈:有野性的人是不是内心特别强大?

唐歌:对,内心强大其实也就是保留了攻击性,“超我”是没有生命力的,规则是没有生命力的,所有人的生命力都在本我里面,也就是“至诚而尽兴”。

儿童心理

知子猫送福利火热进行中

知子猫送福利火热进行中